• 再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乐鱼全站app网页版

  • 发表日期:2012-09-19 点击 次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的和路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

    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今天重温这篇讲话,更加感到邓小平同志思想的深邃,其中有三个大的方面是值得我们今天倍加重视的:一是邓小平同志指出,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会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同时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着不少弊端,这些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三是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他指出,我们进行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他还强调,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执政也有63年了。回首过去,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艰难曲折但却依然辉煌的道路。展望未来,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抓紧自身建设。首先必须要深入研究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从执政党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环境,加强对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一是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问题。严格地讲,用“执政党”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地位是不科学的,因为共产党不是议会体制内的政党,它不是通过选举执政,也不以选举作为自己执政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它是一个革命型政党,革命后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即在社会生活各方面起领导作用。同时,共产党执政的内涵要比西方政党执政的概念宽泛。共产党不仅掌握着国家最高行政权,而且要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起领导作用,要对中央权力机关、地方权力机关和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起领导作用。所以,在反映共产党的地位上,领导党的概念要比执政党的概念更为科学。

    但是,共产党作为领导党,在掌握了政权以后,最核心、最直接的任务也是执政,但如何在执政过程中,构筑一个具有共产党自身特点的党政关系却是一个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列宁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初期,希望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政权,让全体人民都参加国家管理,后来列宁感觉由于俄国文化和教育落后,不可能立刻使劳动人民实现对国家政权的管理,因此,虽然按党纲规定苏维埃是由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由无产阶级先进阶层代表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既然是由党代表人民实行国家管理,就产生了党政关系问题。执政党要决定大政方针,这无疑是对的,但哪些是党的职能,哪些是国家机关的职能,应有基本和明确的划分,而不能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苏共党政不分的体制影响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党政体制的选择,几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固定不变的体制。

    经验表明,合理的党政关系应该是职能的分工。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通过发挥政治影响、推荐重要干部、管好权力机构中的党组和党员、提出有关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并使之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来实现的。理顺党政之间的关系,就是形成党委全面领导、党政职能分开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执政机制,形成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党委统筹协调好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统筹安排好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群团等方面的工作,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在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和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两点: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这些变化还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一步展开。要做好各项工作,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而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二是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党群关系问题。党群关系也即先锋队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宣布自己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政党。对于执政条件下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作出了高度概括的说明: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应该说,对于党群关系的这一特点,共产党无论是革命前,还是革命后,从理论上认识都是清楚的,共产党人的革命和执政,都不是为了一党一派的私利,而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执政后通过什么形式和手段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如何密切党群关系,却是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执政党的客观情况,又决定了同群众关系的复杂化。执政以后,党必须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前提。执政的实质说到底就是正确处理好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执政之前,尽管党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担负的任务也十分艰巨,但由党夺取政权的任务所决定,各方面利益关系比较简单,政治分野比较清晰,党群关系也相对容易处理。人民群众把自身利益实现的预期大都放在党夺取政权以后。因此,一旦执政,党直接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也变成这个问题。但是执政后党面临的形势纷繁复杂、问题千头万绪、矛盾层出不穷,人民群众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党要巩固执政地位,搞好社会整合,需要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将会危及执政地位,而苏共的失误也表现在这里。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执政以后就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极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要被人民抛弃。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大批党员、干部担任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职务,手中掌握着这样那样的权力。如果拥有了自己的特殊利益,着眼点和努力方向就会发生偏移,政党性质、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就会发生蜕变。“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些党员和干部违背党的要求,他们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更多地偏向于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热衷于追逐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不合理的、非法的个人私利,并不惜利用自己的地位、职权、影响去竭力维护和扩大这种私利。”(《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182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当掌握着公共权力的党员干部着力去追求个体利益或小集团利益时,所谓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本质上讲,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身没有自己的利益。但是,执政的党,是与权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执政就意味着掌握权力,不承认这一客观现实,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由权力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对执政党权力的范围进行界定,并监督制约这一权力的运作。本来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法治、公平和自由竞争,如果对执政党的权力不加以科学的界定和监督制约,而是随意延伸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去,那就是对资源的垄断、对人民利益的侵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甚至会走向失败和垮台。共产党必须做到清正廉洁,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在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要做到这点,就要立足于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党的权力运行机制。

    三是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党内关系问题。执政条件下党内关系的核心就是党内民主。按照列宁的说法,党是根据民主原则组织起来的。党内一切事务由一律平等的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来处理。必须让全体党员能就整个组织所关心的问题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概括地说,党内民主就是全体党员依照党章共同行使党内权力。这样一种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然而在历史上,由于苏共长期忽视党内民主建设,广大党员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在理论和目标上团结一致并把自己的全部时间贡献给革命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在列宁看来,“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列宁全集》第6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实际上也是如此,要在沙皇制度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应当采取秘密组织的形式,内部实行高度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但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依然沿用列宁革命时期的这些做法,把党的活动搞得很神秘,忽略了广泛发动群众和发扬基层组织的积极性问题。上级决策,下级无条件地执行,这种单向运作机制造成了党内思想僵化,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党内民主是党的肌体和运行机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执政条件下的党内民主更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人民民主的发展。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从建党的那一天起,就把民主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一个为着消灭一切不平等,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政党,没有理由在自己的活动中排斥民主原则。更重要的是,共产党是广大党员按照自愿原则结合起来的、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奋斗的组织,在它的各成员之间也必然是平等的。所以,党内民主是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决定共产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因素,在党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发挥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91年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历史。当前,我们国家发展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同时面临深刻变化着的国际环境。在这样一个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关键发展阶段,要实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进步,必须高度重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 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要明白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

    相关阅读:

    乐鱼app官方网站入口 copyright @ 2012 - 2019 www.mqws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乐鱼app官方网站入口的版权所有  备案号:

    电话:0370-8550006  地址: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

    邮箱: qq:


    "));
    网站地图